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十多年間,依托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美國大量生產低價商品。這不僅壓低美國通貨膨脹率,使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有條件長期實行低利率,刺激本國經濟增長。
不過,隨著各種海外制造的日用商品標出更高價格擺上美國貨架,美國消費者享用低價商品的“舊紀元”面臨終結。
人民幣升值帶動漲價
美國除原油外的進口商品價格一改二十年來下行趨勢,過去兩年間上漲8%。
美國政府一直呼吁人民幣升值。據美國《華爾街日報》21日數字,人民幣過去6年間對美元升值28%。報道評論,弱勢美元的確助力美國出口商,但人民幣匯率走強和中國國內生產成本上升,使美國消費者需要的商品價格上漲。
上述變化在服裝和鞋履方面尤為突出,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過去17年間,美國消費者服裝價格在其中13年出現下跌。不過,零售商和制造商提醒,“耐克”運動鞋、UGG靴、A&F服飾等美國品牌的今秋新品價格將全線上漲。
其中原因,一方面是棉花價格上漲,另一方面是中國代工工廠勞動力成本和運輸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一并促使制造商和零售商抬高價格。
美國服裝鞋襪業聯合會估計,今秋進口服裝鞋襪價格將同比上漲4%至6%。協會會長凱文·伯克說,服裝鞋襪類商品價格相對低于其他零售商品價格的“日子結束了”。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口比例正在縮水。
美國面臨通脹壓力
進口產品價格上漲,可能令美聯儲在刺激經濟復蘇的過程中即使挖空心思,依然捉襟見肘。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經濟疲軟,整體通脹率不可能重演上世紀70年代的飆升勢頭。美聯儲官員對現有通脹水平感到“舒服”,繼續維持接近于零的超低利率。不過,他們對是否采取進一步寬松措施猶豫不決,因為通脹率開始回升。
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在截至今年5月的一年間上漲3.6%,超過美聯儲2%通脹目標。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將通脹率上升主要歸咎于油價短期上漲。不過,通脹壓力同樣來自其他方面。